type
status
date
Aug 24, 2023 05:49 AM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创建方
来源
简介
URL
资讯来自自动化程序采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仅供学习使用。

01、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青少年抑郁这样一个字眼,也许离很多人很远。但是青少年门诊的精神科医生和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对它并不陌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比例正在逐年上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的比例大约在15%-20%左右。
青少年抑郁的麻烦之处在于,一方面精神科医生给青少年能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在服用药物之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
诸多因素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数据不断走高,比如:
多数的青少年在这一阶段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学业压力
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度不高
青少年本身对自身情绪觉察和表达性上相比成年人要更差
青少年抑郁往往出现的比较隐晦,很多的家长在不具备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不能够很好的察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
......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没有被诊断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青少年,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的困扰。
 

02、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在谈青少年抑郁之前,我们首先要说说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概念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大致意思,是把个体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自我,也可以理解为把理想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整合起来。
我们要理解一个青少年的核心任务就是统整自我内心世界,这跟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不仅仅是孔子的个人经历,也一定程度的代表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自我统整这样一个心理发展过程,逐渐的勾勒出了自己的内心形象,开始确定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且为之奋斗和努力。
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拿现代社会跟古代社会相比,但是不变的是人的心智的发展过程以及核心需要,而这个阶段的发展也依托于家庭,社会,学校的支撑。
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养育,每个家庭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情绪是人类心智发展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要务,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情绪只能疏而非堵。此阶段的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 抑郁(例如: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
▪ 焦虑如: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 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相处不自在)
▪ 情绪不稳定(例如: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疏远一会儿亲近)
▪ 心理不平衡(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比自己家庭富有或者穿的不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 适应不良(对学校的课程不喜欢,对学校不适应,学习困难)
▪ 强迫症状(总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考不好怎么办,说错话怎么办)
▪ 对抗倾向(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无礼辩三分)
对于青少年这些情绪的处理,其实就像高压锅,“堵”的效果确实会更立竿见影,但最终结果可能就是爆炸。
其实这些“症状”的出现是青少年在寻求父母的关心与帮助,堵的方式带有与他们对抗的特点,只会让关系更加恶化。
 

03、为什么“抑郁”会被误解为“叛逆”,如何区分?

青少年的叛逆是这个阶段的一个比较主要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指向外部的攻击,比如喜欢违抗家长或者老师的命令,以个人意志为核心需要忽视规则和束缚,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坚信不疑,不喜欢听从长辈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抑郁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指向内部的自我攻击,主要的表现在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当然也会出现与叛逆重合的症状,但是内核还是攻击指向内部,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因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还不够,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抑郁会有羞耻感和恐惧,会否认症状而将其理解为叛逆等因素,导致了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被理解为叛逆。
有一个比较粗暴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是不是超过了2-3周。这其实是一个不那么准确但是却很有必要的自我诊断方法。
如果青少年(包括成年人)长时间被这种心境低落和无意义无价值感所困扰的话,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就医或者是心理咨询。
 

04、青少年抑郁与成年抑郁的区别

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抑郁,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成年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包括财富自由、生活自由,没有父母和学校的监管,能够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去释放和消化自己的情绪。
但是青少年则不同,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繁重的学业压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同龄人之间相处等诸多问题限制着青少年。
他们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用旅游、刷手机、打游戏、聚餐、健身或者频繁的聚会等方式来宣泄压力,所以相较于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一个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变的烦躁易怒、上课走神、成绩大幅下降、睡眠不好、多梦、社交活动减少、自我封闭、与家长和老师分庭抗礼甚至自杀自伤等等问题。
但这些迹象在很多情况下被归类为青春期叛逆的正常现象,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05、我们该何如帮助孩子们?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其实是正常现象,但我们需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因青春期个人心理发展,还是因抑郁而产生。
叛逆其实本身也是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有表现。如果是有较长时间的对抗,情绪低落,疲惫等情况,需要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带孩子就医或者进行咨询,当然如果家长的能力允许,也不妨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去理解和靠近孩子。
1、找到合适的时机和话题
比如我们跟青少年讨论“你为什么不喜欢你的妈妈/爸爸/老师/同学”,孩子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那么家长需要理解到,此时孩子并不想面对这个话题或者情绪,需要结合着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去理解到ta所遇到的困难,或是择日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开展这个话题。
2、家长需要提前适应和承受关系中的“挫败感”
在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之前,先说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活下来”。
作为父母要被孩子无条件的使用,而这种使用并不是意味着单纯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情感容器,面对青春期孩子阴晴不定和狂风暴雨般的攻击性,稳如泰山的呆在那里。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会不断的离开父母、再靠近父母,循环往复。
除此之外,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因为一点小事欣喜若狂,也会可能会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或者是怒不可遏,剑拔弩张,三分钟热血,还有很令家长头疼的早恋或者是自慰、沉迷色情影视作品等等诸多表现。
这不仅仅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加剧,也关乎到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3、以平等的姿态去沟通
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原因可谓千差万别。
比如同样是沉迷网络游戏这样一个“症状”,有的孩子是为了认识玩的来的朋友,有的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业和生活的挫败,还有的孩子是借用游戏这个渠道来合理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怒。所以理解青少年这件事本身也并不容易。
所以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就成为首要的任务。一切好的沟通都基于两点:信任与理解。
我们也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这个阶段也需要父母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到跟孩子的关系里去,以一种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和更容易接近青少年的方式去建立关系。
对于不同性格的家长,也需要克服很多自身的障碍,比如有一部分家长习惯了家庭中的“家长位置”。当这类家长突然有一天放下身段,去理解和靠近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本能的会感到非常的错愕和不适。
作为成年人,我们多数人更喜欢跟朋友或者同级别的同事相处,与领导相处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自然,其实作为孩子跟家长亦是如此。
当一段关系里充满了尊重和平等的时候,“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一个目标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这并不容易,但是这依然值得尝试和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便父母做的再怎么到位,也依然可能会被孩子无情拒绝,但是请父母不要气馁。
4、保持倾听
青少年很多时候在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顾左右而言他,这就考验父母的“听力”功能了。所以在这个阶段了解青少年群体的主流文化,往往会让倾听和沟通的障碍减少很多。
同时不要低估游戏的魔力。在青少年中,游戏具备的不仅仅是娱乐功能,同时还有社交属性,并且很多游戏是与成年人的是高度重合的。所以往往游戏,也可以为青少年和家长建立起一个不一样的纽带和桥梁。
5、允许孩子超越自己,放下自己的不甘心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都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很多父母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不允许孩子超越自己,这很大程度的会挫败父母的自恋,以及被超越就意味着孩子对父母的抛弃与分离。
人类内心世界里有很复杂的活动和情感。而这些情感往往被隐藏的比较好,甚至难以觉察。所以需要家长放弃掉一些自己的自恋,能够接受孩子成长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父母超越父母这一现实。
6、成为坚强的父母
尤其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期的父母。工作、社交固然重要,但请不要让它们成为逃避面对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理由。美其名曰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却束手无策。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是孩子错过了父母,而是父母错过了孩子。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问题和复杂的内心困扰,每个家长都会头疼,即便是心理咨询师也会有种种的困扰。
所以当家长没有办法面对青少年的问题时也不要气馁,只需要调整好之后再回到孩子身边,提供无声的支持,孩子夜一定会有所体会。
7、关于控制型父母
有很多父母比较喜欢用控制的方式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当然,面对不断长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个人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思想的孩子,这类父母会发现自己越发的无力,整个局面慢慢瓦解和失控。
这其实需要去处理的,是控制型父母的焦虑。
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利用资源不对等来削弱、打压孩子。当然这个过程家长会完全占优,比如孩子考进前十名就换手机,不去学校就不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等。甚至当孩子想自己呆在房间里回避争吵,家长都会强行突破侵入到孩子的房间里。
这些控制其实把孩子跟家长都深深的绑定在了一起,所以青少年家长请给孩子多一些的时间去分化。
相关文章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心理创伤?
Lazy loaded image
面对自杀危机,怎样应急自救?
Lazy loaded image
一份关于重度抑郁症的生存报告
Lazy loaded image
青少年心理障碍频发,如何识别与干预?
Lazy loaded image
认识自闭症
Lazy loaded image
冥想放松练习
Lazy loaded image
20年抑郁症研究,却被证明与抑郁症毫无联系心理咨询须知
Loading...
沐阳
沐阳
分享心理健康知识、资源、技术
最新发布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心理创伤?
2024-4-9
2023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大事件盘点!
2024-1-21
面对自杀危机,怎样应急自救?
2023-12-19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识与应用
2023-12-6
心理咨询师执业的法律风险!
2023-12-5
一份关于重度抑郁症的生存报告
2023-12-4
公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安寻心理
微信公众号:安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