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Aug 24, 2023 05:49 AM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创建方
来源
简介
URL
资讯来自自动化程序采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仅供学习使用。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之后,心理学成为了要求别人的工具,要求别人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你是在投射,你这是这里那里出问题,你依恋有障碍。
你懂不懂非暴力沟通,你应该理解我的,你这样说话是在使用暴力。
我这么做是为你好,不然你心理会不健康的。
我看你就是心理有问题,你要这样做才好啊!
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居然还不改变?

哪些人在接触心理学后,容易变得矫情?

(1)把心理学当武器控制和改造他人者
有一些人,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是改造他人,这一点在家长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经常会有一些家长问我,老师,我听了你的课程了,我按你说的去接纳孩子了,可是孩子还是会哭,真的是愁死我了。
接纳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跟孩子说“我懂你了”,是为了让孩子去做某事……这就是很多家长学习的目的,并且他们乐在其中。
如果你去问一些家长,为什么学习心理课程?她们可能会告诉你,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孩子不上学,因为孩子不优秀,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
于是,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心理学上,他们美其名曰“我是为孩子好”,利用所谓的“我理解你”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待——听话。
还有一些人是抱着改变伴侣的期待学习心理学的,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情人的态度,要让男友对她们言听计从,要拉回出轨的男人的心,要劝退小三。
有的女性朋友来找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有没有什么课程听了,我就能改变我老公的?”我说没有,她们会接着问,“那我能找你做咨询,你来教我去改变我老公好吗?”我说我没有办法。
这一类型的人,她们活不好自己,企图让老公、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来满足自己内在的缺失。
这不过是把心理学当成一个手段,把控制欲精心包装好,然后可以更圆熟地掌控他人。控制不了自己,才会想着控制他人,可是越控制,越失控,于是越痛苦,也就越发矫情了。
 
(2)通过心理说教突显自己优越感的人
初学心理学的一些人,看谁都有病。如果他们是喜欢说教的,周围的人就遭殃了,只要别人的行为、想法、说法跟他们的不一样,他们就会插手指指点点,扮演说教者,突显自己的优秀。
我认识一朋友小叶,本来就好为人师,后来多看了心理学的书,对身边的人各种强加指导,慢慢地,成为宝妈圈的黑名单,大家对她敬而远之。
某次,我在幼儿园操场等孩子,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在操场玩耍,有个小朋友想留下来玩,家长拉着她要走,小朋友就哭了起来。小叶看到后,开始为孩子抱不平了,跟那位家长说教起来:
“放学了你不用这么急着拉她走,你就让她玩一玩嘛!”
“孩子是通过玩来涨知识的呀,你这样不好。”
“你拉她回家,她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这不利她的成长。”
“我们做家长的,不要这么强势,要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那位家长勉强挤出笑容,说回家做饭去,再见了。
学点心理学,是为了当普度众生的主吗?
一言不合就野蛮分析,把自己放在高处,去说教他人,这不是为别人好,这是在突显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学了心理学,像禅修者一样,高一个等级了,好像有了话语权了,好像看什么都通透了,从原先的阶层阶级一跃,超越了秩序和僵化的阶层,不再属于任何阶层了,人间不值得了,羽化成仙了。
特别是那些物质贫穷、内在贫乏的人,学了心理学更容易有优越感——因为一直以来,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炫耀和证明自己,心理学给了她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资本。
总是站在高处说教,这是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人,往往缺乏价值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于是通过对他人的指指点点来得到一些满足。
你不行,你得听我的。
你居然不愿意听,你真是有病。
你是有毛病的,我是优秀的。
 
(3)拿心理学做盾牌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者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巨婴的标准要求自己。
自从学了心理学后,丽丽看自己的老公越发不顺眼。
丽丽对东西的摆放非常随意,而老公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丽丽开始以“你有病”来攻击指责老公:“东西为什么非要摆放得这么方正,我看你是有强迫症。”
丽丽开始觉得是老公造成了她的不幸福,老公没有心理学书里说的那样“理解、抱持”,她的各种愤怒越来越多:
“你就不能看见我吗?”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凶?”
“你能不能学点非暴力沟通?”
丽丽怕老公把儿子带坏,一旦老公不按心理学的标准对待儿子,她就发火:
“说好的温柔又坚定呢?”
“不带敌意的坚决会不会?”
“你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话。”
结果,老公在儿子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对老公有各种要求的丽丽,对自己却是零要求:东西随意乱扔,她说这是佛系生活,是活在当下;她发脾气指责老公没有学会非暴力沟通,而当老公指出她经常愤怒时,她却说这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允许自己对儿子发脾气,但不允许老公对儿子不温柔……
老公很无奈地跟丽丽说,不如我给你钱去打麻将吧,别再学心理学了。
有的人待人处事的标准是:对自己有利时,说要遵守设置和规则;对自己不利时,却要打破设置和规则,还说“设置就是用来打破的”。
这样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一旦学了心理学,心理学便成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的工具。
 
(4)视心理学为逃避自己责任的手段者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可以怪罪于外界的,于是为糟糕的自己找到了心安理得颓废的理由,本来就不想努力,现在更不用努力了。
他们学了原生家庭理论之后,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罪于原生家庭。
“都是我父母教育不当害的。”
“我的无能都是父母宠溺造成的。”
“要不是父母,我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他们怼天怼地怼父母,完全无视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了。
原生家庭是会对一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因为学了心理学,就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
我们学习心理学,参加心理课程,做心理咨询以及个人体验,是为了走出自己认为的剧情,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把体验累积为勇气,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心安理得地躺在那里,埋怨上天的不公、父母的不好以及社会的不平等,然后,什么也不去改变。
我们学习心理学,究极目的是为了看清来时的路,更好地走接下来的路。

为什么学心理学的人更容易矫情?有人这样回答

一知半解最可怕;
选择性吸引,学了用来怼天怼地;
因为本来就病得不轻;
因为找到了矫情的合理解释;
药性没发挥,毒性先出来了;
因为我有病啊,你得让着我;
矫情是一种防御机制,知识强化了这一盔甲;
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居高临下地要求别人;
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对方是无理的,以此证明我是对的。
 
如果你是抱着控制他人的目的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让你更失控;
如果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上帝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加重你的匮乏;
如果你继续怼天怼地怼世界,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心理学只会让你更颓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心理学,越学习越矫情,药性没发挥,毒性先出来了。
学习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我改变,为了热爱与兴趣,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你才能更好地把心理学熬成良性的中药。
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觉察自己的行为,告别矫情,去做一个不矫情的心理学习者。
(1)学心理学,我们不能光学理论,还要有体验,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不要死读书,要多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有自己的生活、事业、爱好或兴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有趣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学会把生活与心理学学习分开
如果你想全然被抱持、被理解、被镜映,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而不是你的另一半或者孩子。也许你运气超好,找到了一个内心强大,能给你很多爱的另一半,可以从中被滋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对方像咨询师那样对待自己,我们要做的是自我觉察,然后在两个人的油盐柴米中去看到真实的自己与对方。
(3)不要只死磕心理学
要兼容并蓄,要有人文视野和宏大的宇宙观,多涉猎下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甚至是历史、植物学、物理学等,这样子不容易造成狭隘的认知。
(4)要有诗性的态度和审美的趣味
不要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本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认识和成为真实的自己,理解和悲悯他人。
愿你,在学心理学的路上,懂界限、明事理、看清自己、温柔待人。
 
相关文章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心理创伤?
Lazy loaded image
面对自杀危机,怎样应急自救?
Lazy loaded image
一份关于重度抑郁症的生存报告
Lazy loaded image
青少年心理障碍频发,如何识别与干预?
Lazy loaded image
认识自闭症
Lazy loaded image
冥想放松练习
Lazy loaded image
秒懂心理咨询20年抑郁症研究,却被证明与抑郁症毫无联系
Loading...
沐阳
沐阳
分享心理健康知识、资源、技术
最新发布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心理创伤?
2024-4-9
2023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大事件盘点!
2024-1-21
面对自杀危机,怎样应急自救?
2023-12-19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识与应用
2023-12-6
心理咨询师执业的法律风险!
2023-12-5
一份关于重度抑郁症的生存报告
2023-12-4
公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安寻心理
微信公众号:安寻心理